从小就听过才女谢道韫咏絮之才的故事,说的是谢道韫七岁那年大雪纷飞的日子,谢安召集小辈们一起谈论诗文,并问大家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他的侄儿回答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而谢道韫答道:“未若柳絮因风起。”
(图源 :pixabay)
直到儿子上初中,语文课上学了《世说新语》中的《咏雪》,我才直到这个故事原来是出自这里呢:
谢太傅寒雪日内集,与儿女讲论文义。俄而雪骤,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风起。”公大笑乐。即公大兄无奕女,左将军王凝之妻也。
不过这篇小文我不打算聊谢道韫,而是想随便聊聊谢安,原因无它,只是因为谢安实在是太牛啦。
东山再起
我们先从成语“东山再起”说起,说到东山再起,很多人懂这个成语的意思(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),也会使用,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?
话说谢安家世显赫,是 东晋的头等士族,谢安的父亲、兄弟等都在朝中做大官,但是他并没有凭借家族的权势谋取个大官,而是做了一段小官后就隐居在会稽的东山,和当时的名士王羲之、孙绰等人一起游山玩水、饮酒赋诗,好不惬意!
然而到了谢安40岁的时候,前秦的苻坚统一了北方,东晋风雨飘摇,同时谢安的弟弟谢万又被罢官,这种情况下,谢安面对国患家忧,只能放弃潇洒不羁的名士生活,离开隐居的东山,来到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出任司马。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来源啦。
淝水之战
话说谢安出山后,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、吴兴太守。后被征召入朝拜侍中、吏部尚书、中护军、尚书仆射、后将军、中书监、骠骑将军、录尚书事、卫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等等官职。
这些官职我们听起来有些懵,不知道是啥,也不用知道是啥,反正最后谢安官那是相当大了,齐人王俭称其为“江左风流宰相。”
历史上著名战役之一淝水之战,想必学过历史的同学都隐约记得。(但是细节恐怕都早就还给老师啦)
话说前秦一统北方后,公元383年,皇帝苻坚下诏举国攻晋,苻坚携大军来势汹汹,志在一举夺晋,统一全国。东晋朝廷的官员听到消息后,大都惶恐不安,吓麻爪了,唯有宰相谢安沉着冷静,派弟弟谢石等率8万军士迎击秦军。最终在淝水大败前秦军,使苻坚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,北方的统一政权也迅速瓦解。
淝水之战之所以胜利,其实还有东晋降将朱序的极大功劳,简单的讲,这就是个卧底呀,不但透露前秦的军事情报,关键时刻还捅了前秦一刀,哎!
谢公泛海
话说除了东山再起的典故以及淝水之战,我还在儿子的语文周测试卷上读了谢太傅的另外一段轶事。
谢太傅盘桓东山 时,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。风起浪涌,孙、王诸人色并遽,便唱使还。太傅申请方王,吟吟啸不言。舟人以公貌闲意说,犹去不止。既风转急,浪猛,诸人皆喧动不坐。公徐云:“如此,将无归?”众人即承响而回。于是审其量,足以镇安朝野。
这段我就不翻译啦,话说,我和语文老师在“众人即承响而回”的即字如何翻译上有了一些分歧,老师说翻译成“就”,而我认为应该翻译成“立即”。
之所以倾向翻译成“立即”是因为翻译成“立即”能突出谢安的威严。就好比班级自习课上同学们闹哄哄的,老师进来说都安静,同学们立即(马上)安静了。
老师说她也倾向翻译成“立即”,不过教研组给的是翻译成“就”,回头她再去和教研组的同事沟通一下。不得不说,真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呀。
(图源 :pixabay)
额,扯远了,关于更多的谢安生平和事迹,大家可以参考文末相关链接中的内容,我就不再赘述啦。